氢能

引言
GTC-Hightech公司联合清华大学能源转型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在何继江博士的指导下对欧洲的氢能发展展开了相关调研,对欧洲氢能战略,制氢-运氢-储氢技术,以及氢能相关应用技术及应用场景进行了整理。并从企业及研究机构出发,梳理可行的技术转移方案,旨在助力中国氢能行业的发展,促进氢能相关领域的中德技术合作。下面将从项目背景,氢能技术链以及合作方式三个方向展开说明。

项目背景
氢作为能源载体,具有清洁高效、可储能、可运输、应用场景丰富等特点。因此,尽管受限于制备、存储、运输等各个环节的技术瓶颈,目前对氢能的利用和开发还远远不足;但许多国家已经展开了氢能领域的政策部署,加紧推动氢能技术和商业化进程。

下图展示了氢能的重点应用领域和场景。

图一:《德国氢能发展路线图》提出的七大氢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项目内容
氢能产业链包括“制——储/运——应用”,每个环节都有来自不同领域的欧洲企业和研究机构开展的重要项目和技术。

制氢 
由于传统制氢方式(灰氢、蓝氢)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氢能的终极解决方案将是绿氢。绿氢可以通过电解水制得,也可以通过生物残留物制取。欧洲能源企业,甚至包括传统石油巨头(如,壳牌公司(Shell))也参与到了绿氢布局中。此外,诸多企业在氢能领域也开始了大规模跨行业合作。2020年,法国电力集团、德国霍希姆公司、OGE等建8家企业建立了跨行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共同通推进为期五年的风电制绿氢项目。

此外,德国顶尖科研院所也与企业开展诸多氢能前沿大型项目。弗劳恩霍夫IMWS研究所与西门子、林德公司共同参与设计世界上最大的电解工厂项目;建成(2024年)后,发电量将超过100兆瓦。弗劳恩霍夫UMSICHT研究所开发的TCR®工艺,是生物残留物和废物制取绿氢的范例。该技术已经通过欧盟的ToSynFuel项目,证明了其在处理残留材料方面的先进特性。

储运
上图展示了四种主要的储氢运氢技术,其中:高压气态储氢已得广泛应用,低温液态储氢主要应用在航天等领域,而有机液态储氢和固态储氢尚处于示范阶段。目前欧洲企业在有机液态储氢方面的积极创新有LOCH液态有机氢载体技术:通过催化剂化学结合到载液上实现环保无害储运氢能;在运氢方面有船用LNG技术:使用惰性气体对液货舱惰化,然后将液化天然气气化后吹入液货舱来进行氢的船运 。同时德国顶尖科研院所也在此领域里开展了多项运氢项目,如亥姆霍兹联合会关于开发新型高效固体储氢罐的STORHY项目和NESSHY项目。

氢能应用

  1. 氢气炼钢

以氢气代替焦碳进行炼钢(CDA),可以大大减少碳排放。

德国和瑞典的钢铁巨头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大力推进氢气炼钢,并开发更高效的副产物利用方法。 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与弗劳恩霍夫协会和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共同参与Carbon2Chem®项目,研究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含碳气体与绿氢结合、制取甲醇和尿素等基本化学品的方法。瑞典钢铁集团SSAB,瑞典国有能源公司Vattenfall 和矿业公司LKAB正在合作HYBRIT项目,以清洁电力产生的绿氢a炼钢;项目如能全面实施后,将使瑞典的CO 2排放量减少10%。

  1. 离网氢能

离网氢能可通过电转气技术与光伏系统配套,增强电力系统灵活性。后续就地发电可采用燃料电池或氢气燃气轮机发电,或是用于电力和冷热电联产的应用。德国研究机构在燃料电池领域有着多项突破性技术,例如德国尤利希研究中心开发的可逆燃料电池(rSOC)系统,等电效率达到60%以上。同时Fraunhofer IWU也在Fit-4-AMandA项目中开发了用于自动PEM电池堆装配线的系统,组装时间和成本最多可减少90%以上。

服务及合作方式

  • 提供氢能产业相关板块的战略咨询,包括宏观产业及单独技术板块

  • 提供储氢具体技术模块产品或技术支持,以及氢能产业相关技术需求搜索、联络及商业洽谈等

  • 提供中国氢能研究机构的海外研究机构合作服务

  • 联合海外研究机构提供氢能产业链及具体氢能应用技术方面的国际技术经理人培训活动

  • 提供欧洲氢能企业调研,并协助进行技术交易,技术转让,知识产权运营,企业并购等

  • 帮助中国氢能相关企业在海外的产品技术展示推广,技术投融资等

其他GTC-Hightech-清华大学合作项目:

交通领域能源转型

合肥零碳创新研究中心

Close Bitnami banner
Bitnami